FRM行业丨必备的两种意识:风险意识与信用意识
FRM职业发展 | 2018-01-03
信用风暴之下,再看风险事件
今年来的债券市场,不再风平浪静:违约主角蔓延到地方国企,信仰的小船再一次翻了;“提前还钱”演绎“另类违约”,市场“吐槽”不断;更有部分偿债企业打起了逃废债务的主意,引来哗然一片……>>控制信用风险,考FRM怎么样?
违约风潮俨然成为一场洗礼,刺激着每一位市场参与者的神经。据统计,仅今年1至6月,我国公募债券市场已有11家主体发生实质违约,涉及147亿元,违约发生频率和规模都明显超过往年。
信用风险虽总体可控,但仍引发了市场短期波动,部分债券推迟或取消发行、收益率曲线出现上行。经历风险事件频发的恐慌四月之后,债券违约带来的冲击正逐渐消退,企稳向好的基调不变,市场信心已逐步恢复。不过风波之余,关于市场诚信、契约精神的讨论依然在持续发酵。
信仰可破,诚信不可破
违约本身并不可怕,关键是如何看待违约。应当以开放的心态理性面对违约,而不应一味放大违约。据有关统计,2015年全球债券市场发行人主体违约率约为1.66%,而我国这一比率极低,风险仍然整体受控。事实上,引导风险有序释放,保持一定合理区间的违约率,正是债券市场从襁褓走向成熟的标志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违约中的“不当行为”视而不见。据中国注册风险管理师协会梳理排查,今年以来多数违约企业虽已通过债务重组、银行支持等完成兑付,但少部分企业消极作为、久拖不决,甚至个别企业借重组、债转股之名,行恶意逃废债之实,这对正在经历违约阵痛期的市场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。
近期债券违约呈现出一些新特征,其背后也折射出市场机制层面的问题。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,但本质是法治经济。“服民以道德,渐民以教化”。然而,解决市场诚信缺失问题的关键不是道德诚信的再教化,而是需要健全市场诚信法律规则,有效防范道德风险,唯此才能破除“刚兑”神话的迷信,建立起市场对诚信的信仰。
诚信建设需多方合作 评级机构应责任担当
债券市场的市场化运作发展,离不开信用体系建设。当前多个监管部门正在合力构筑以诚信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。交易商协会作为市场自律组织,提前布局打造信用风险防控环链,健全从注册发行到违约处置一系列信用管理机制,并重点加强对市场主体事中事后管理,如完善信息披露制度、加大失信自律惩戒力度等,正是顺应了市场改革趋势。
信用体系建设不仅需要监管部门、自律组织政策支持,也离不开市场机构、中介机构履职尽责。特别是作为债券市场“守门人”的评级机构更应责无旁贷发挥好风险甄别和提前预警作用,挤出评级虚高的市场泡沫,以公信力赢得市场声誉,助力债券市场平稳发展。
金程推荐:
FRM前导网课今日起免费给全球考友试听,如需试听,编辑短信内容“姓名+FRM网课试听”发送至“18321233380”,即可免费预约试听,收到回执方为预约成功!
FRM备考资料在线下载:http://frm.gfedu.com/news/notice/24186.shtml
FRM全球微信群入群方式:添加FRM小助手微信“FRM201605”即可邀您入群 ;
FRM官方交流群:204937170(点击直接加群)
▎来源金程FRM,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金程FRM。原创文章,欢迎分享,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。
相关标签 FRM一级